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题: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 绿美广东迈出坚实步伐
中新网记者 程景伟
进入12月,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然处处郁郁葱葱,在这里,成千上万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安居繁衍。该保护区是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的14处自然保护地之一。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已达到国家公园创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并进入报批阶段。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为进一步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湾区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审议通过,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划定了路线图和任务表。
南岭山脉巍峨壮观。陈骥旻 摄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决定》提出,到2027年,广东要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
一年来,广东全力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等“六大行动”,统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前,广东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同步开展丹霞山国家公园设立论证研究。
南岭植被茂密。陈骥旻 摄
据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自然保护地综合巡护平台,实现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内现有自然保护地巡护工作全覆盖。同时,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针对区域范围内14.84万公顷天然林,推动形成天然林封禁保育管控分区,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近两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整合各类资金向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倾斜,重点在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逐步恢复其周边退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目前,南岭国家公园(拟设)通过整合交叉重叠,以及归并区域相近、相连的14处自然保护地,保存了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进一步优化了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更加突出。
同时,作为北江等河流的重要源头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构筑了北部环形生态安全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黄山区域,大片广东松生长在悬崖之上,形成奇特的蓝松奇观。该保护区相关负责人称,广东松学名华南五针松,最为奇特的是其松叶色彩随四季变换。
随着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据最新统计,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共记录分布有野生动植物5527种,以全省陆域国土面积1.07%的区域有效保护了全省56%的野生高等植物和68%的脊椎野生动物,且植被覆盖率和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鳄蜥被誉为“爬行动物里的大熊猫”。近年来,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对鳄蜥及其栖息的保护力度,鳄蜥野生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持续开展人工繁育与放归野外工作。目前,保护区鳄蜥野生种群数量约770只至875只,占全国野生种群的2/3左右。
近年来,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还陆续发现多种新记录物种,包括南岭开口箭、石门台蜘蛛抱蛋、石门台白丝草、北江蝾螈等。
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在韶关乳源县五指山集镇(小镇),每天一大早,人们买卖特色农产品、中草药等产品,土特产商铺、民宿开门迎客……当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拟设的南岭国家公园清远片区(阳山)入口社区。程景伟 摄
广东在开展南岭国家公园创建中,全力推动绿色惠民富民,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规划建设7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8处外围小镇,积极推进一批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建设。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广东通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扶持和规范南岭国家公园(拟设)社区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引导带动相关产业转型,促进增加社区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推动外圈层区域旅游发展。
2020年至2023年,广东省财政共落实前期工作经费约3.6亿元,省发改委、省林业局先后推动落实33个项目专项债资金40.19亿元,用于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辐射带动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广东已完成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3座小水电清退试点、国家公园入口廊道景观提升、国家公园勘界等项目,正有序推进智慧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和南岭国家公园博物馆等项目。
作为“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及其周边区域,分布有瑶族乡、瑶族村落等聚居区。在清远市阳山秤架瑶族乡、“世界过山瑶之乡”韶关市乳源县必背镇等地,当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瑶族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增添了更多的亮色。(完)
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会议用“回升向好”评价今年经济。对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与2022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23年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定调有所不同,“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今年的新提法。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十二个字,蕴含着两对辩证关系:一对是“稳”与“进”,一对是“立”与“破”。把握好这两对辩证关系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关键。
首先看“稳”与“进”。
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的“稳”至关重要。只有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发展,充分保障就业民生,才能从容化解风险挑战,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简言之,“稳”是“进”的重要基础。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一系列举措,扭住“稳”的关键点。
而“进”则是“稳”的目标,也为中国经济之“稳”提供持久的动力。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经济之“进”需要科技创新引领,也需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来激发和释放发展动力。会议对“进”的发力点也进行了具体部署:
看产业——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观民生——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话改革——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各方面普遍认为,今年中央再次强调“稳中求进”,并提出“以进促稳”,说明“稳的基调更加明确”。
再来看“立”与“破”。
“立”与“破”是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两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为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机制,必须正确处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
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实现“双碳”目标“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时曾打过一个形象比方——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这形象地阐明,“破”之前需要先想好怎么“立”。
那么具体到经济工作上,应该“立”什么,“破”什么?
长远来看,旧的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衰退阶段的行业是要破掉,但“破”的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要先把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的经济拉动能力“立”起来。
此次会议多次提及科技相关内容,强调“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经济运行“立”的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2023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有更详细的阐述。
当时的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等等。
2024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好“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就有信心在“稳”与“进”、“破”与“立”中实现更好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联系人:购彩中心彩神welcome登录
手机:15839310525
电话:0554-14607036
邮箱:14607036@sina.com
地址: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丰庄镇